【资料图】
张炜
今年以来,各地加快创新涉农银行产品与服务,原北京银保监局提出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山西省近日集中发布59款涉农普惠金融产品。
原中国银保监会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针对涉农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首贷、信用贷以及中长期贷款,提升涉农金融数字化服务水平。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银行应创新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涉农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一是丰富贷款产品体系,开发随贷随用、随借随还产品和线上信贷产品,合理设置贷款期限,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优化“保险+信贷”模式。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贷”、无还本续贷业务。二是探索拓宽抵押质押物范围。要积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支持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活体畜禽、养殖圈舍以及农业商标、保单等依法合规抵押质押融资,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业务。三是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为其带动的家庭农场、农户等提供担保增信,创新订单、仓单、存货、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探索开展“托管贷”业务。四是稳妥开展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发挥保险增信对信贷投放的促进作用,发挥“保险+期货”的作用。五是加强征信体系建设。银行机构应加强与政府、保险公司等的合作,构建完善的农村信用数据库,提高农户的信用等级,增加农户的信用价值。
北京工商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正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称,创新涉农银行产品与服务可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围绕乡村振兴进行创新是主要方向。例如,积极探索创新农业产业链金融,大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融资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县域城镇化建设等。其次,围绕农业强国建设进行银行产品与服务创新。例如,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融资服务创新,加强种子研发、农业生产、物流、加工等环节的金融支持等。再次,围绕农业绿色发展、数字化发展进行银行产品与服务创新。例如,在资源利用、产地环境质量、农业生态系统、绿色产品供给、减排固碳等方面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供有针对性的信贷服务。
张正平认为,当前需要克服的难点包括:从金融供给角度看,不少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面临体制机制、经济实力等方面的束缚,需要通过监管政策进一步优化甚至体制机制的改革予以松绑。从金融需求角度看,各类涉农主体的信息不透明、财务不规范等问题依然广泛存在,需要通过搭建涉农大数据平台、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完善征信制度等方面的努力进行改进。从外部环境看,需要财政、税收、监管等多方面政策的协同优化,为乡村振兴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供更加稳定的外部环境。
对于农商银行如何在创新涉农产品与服务中体现出自身特色?叶银丹指出,一方面,发挥扎根本土的优势,积极推动“政银企”合作,找到“市场所缺、客户所盼”的结合点,通过与基层党组织、本地行业协会、商会等联合共建,积极推进“整村授信”“整企授信”“整行业授信”等工作,破解涉农经营主体的“授信难”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好“人缘、地缘、亲缘”优势,积极推动实施信用网格化管理,将信用社区、信用商圈、信用乡村建设融入差异化、精细化、动态化的网格化管理中,通过线下采集信息、线上批量授信,第一时间满足网格内涉农经营主体、居民等的金融需求,实现信用贷款增户扩面。
科技赋能对创新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具有积极作用。张正平表示,利用金融科技可以助力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重构农村金融的业务模式、服务场景与管理方式等。运用金融科技创新涉农主体信用评价、风险管理模式,可降低对传统抵押物、线下网点的依赖,实现金融产品创新向“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
“除了充分整合利用共享信息及其他内外部信用信息外,银行应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优化风险评估机制,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为更多经营稳健、信用良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免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叶银丹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