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成立短短4年,获得5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其中包含15项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在打造了青浦首个乡村湿垃圾处理中心后,上海巷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又在浦东国际机场完成了中国民航系统第一家湿垃圾处置中心,为全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垃圾分类处置提供了“青浦方案”。
记者在浦东国际机场湿垃圾处置中心看到,从机场各处清运过来的湿垃圾,正被投放入6台并联的湿垃圾处理设备中,这些湿垃圾将在6-10小时内,经多种微生物复合菌群和特种酶的联合降解并转化为液态水,经过工艺处理后可以达到纳管排放标准或者作为液态肥直接使用,整套流程,高效、便捷,无臭味且全自动化的工艺令人眼前一亮。
“浦东国际机场湿垃圾处置中心是从2022年11月开工建设,于2023年6月21日正式投入使用的,总占地建筑面积约950平方米,能实现日处理(湿垃圾)量30吨,能有效地满足浦东机场区域的湿垃圾就地处置不外运,项目运行至今2个月,也得到了上海机场的认可与支持,同时,我们在项目设计上也预留了一定的升级方案,能够从容地应对未来机场湿垃圾处置的体量增长。”上海巷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陈文敏介绍道。
凭借科技手段彻底解决机场及周边区域的湿垃圾处置问题,助力世界级航空枢纽的可持续发展形象。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一家来自青浦赵巷本土的创业企业身上,令人不禁好奇,这家新生企业是如何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实现在技术上的跨越,将自身的应用方案推广到乡村、机场和各类城市生活场景中,并得到市场的认可。公司市场总监朱墨舒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当时2019年正好巧遇国家垃圾分类战略的布局,我们也是结合契机,组建起微生物方面的技术的研发团队,同时成立了上海巷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在赵巷镇开启深耕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我们研发了湿垃圾微生物降解液化技术、分子级整流耦合溶氧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以及结合‘双碳’战略的微藻治沙技术,等一系列全国领先技术,经历4年的发展,巷西已将技术装备化、工艺化,公司也已经在青浦、松江、奉贤、宝山、崇明等上海多区逐步建立湿垃圾微生物法处理的应用场景。”
将湿垃圾留在农村,还一河清水,变废为宝、灌溉生态林,助力乡村振兴。位于山周公路附近的赵巷镇中步村湿垃圾处理中心,是巷西环境打造的青浦首个村级湿垃圾处置点,项目内的湿垃圾处理设备可实现日处理5吨湿垃圾,让中步的湿垃圾“不再出村”。朱墨舒介绍,中步村的这套湿垃圾处理工艺与浦东机场的项目除了体量有所不同,两者可以说是“孪生兄弟”,都是采用了巷西环境自主研发的“微生物降解液化处理技术”。
“微生物降解液化处理技术”的仿生学原理是模仿动物胃部消化功能,在短时间内将湿垃圾降解液化成水,通过后续污水处理系统深度处理后达标排放。整体处置流程包含五大系统:预处理系统、微生物降解液化系统、水处理系统、消杀除臭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湿垃圾处理减量率超过95%,真正做到垃圾源头减量;前端处理过程中的废油脂可经提油回收利用,生产高清洁的生物燃料,末端的水可作为液态肥或污水厂碳源资源化使用。
为了一系列技术研发,巷西环境也是在企业成长中,不断拓展企业研发的“朋友圈”,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坚持与中国环科院、中科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技术革新、产业互动等方面深入合作。公司拥有的50余项核心专利,如:湿垃圾处置、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双碳减排等多项领先技术由此而来,凭借这些核心技术,巷西环境也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称号,团队成员先后参与承担了多项国家课题,其中“城乡统筹环境系统整治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荣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有机湿垃圾处理技术荣获“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银奖”,有机湿垃圾处理设备荣获“长三角数字干线专利新产品”称号。
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巷西环境充分运用中步村、浦东国际机场等湿垃圾处置中心的空间作用,在站点中设置了科普活动基地与成果展示中心,提供村民、游客和学生参观、研学和活动的空间,通过现场一线的垃圾分类科普宣教,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的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
朱墨舒说:“除上海本地外,目前我们已经在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以及云贵川等西南地区布局推广微生物降解液化的湿垃圾处理技术。伴随着新增29项自主知识产权(13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专利的申请,未来,巷西会继续响应国家的减污降碳和双碳(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不断研发适合全国各类乡村以及中小城市实际需求的产品,满足各类日处理100吨以下的市场,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将我们青浦赵巷培育的本土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到更加广阔的市场当中,带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徐嘉卿
关键词: